對校園RFID化的思考
2007-05-07 10:06 RFID世界網
導讀:校園內采用RFID系統(tǒng),固然可以方便家長、老師掌握學生的行蹤,然而,在科技設施建構和應用的同時,學生的基本人權和信息安全問題應該值得一并思考相應措施。校園內采用RFID系統(tǒng),固然可以方便家長、老師掌握學生的行蹤,然而,在科技設施建構和應用的同時,學生的基本人權和資訊安全問題應該值得一并思考相應措施。
RFID應用的逐漸普及,似乎一股難以抵擋的吸引力,校園自然也不例外。RFID應用的逐漸普及,似乎一股難以抵擋的吸引力,校園自然也不例外。 面對校園RFID化的趨勢,我們到底該如何面對呢?面對校園RFID化的趨勢,我們到底該如何面對呢?
一般而言,中小學采用RFID的原因,多半是基于保護學生安全起見,以及紀律管理之便。一般而言,中小學采用RFID的原因,多半是基于保護學生安全起見,以及紀律管理之便。 世界各地,已經有不少標榜E化的中小學,開始使用RFID來管制學生的出缺席和行蹤。世界各地,已經有不少標榜E化的中小學,開始使用RFID來管制學生的出缺席和行蹤。 紐約州某私立小學在2003年便已讓學生配戴上除了有照片和姓名之外,還內建RFID標簽的名牌,學生進入校園大樓的任何紀錄,都可以被追蹤得到。紐約州某私立小學在2003年便已讓學生配戴上除了有照片和姓名之外,還內建RFID標簽的名牌,學生進入校園大樓的任何紀錄,都可以被追蹤得到。 而日本大阪市政府也在2004年便授權允許小學校園內采用RFID系統(tǒng),并且在小學附近裝設感應器,可以讀取小學生的ID卡,以方便家長掌握孩童的行蹤。而日本大阪市政府也在2004年便授權允許小學校園內采用RFID系統(tǒng),并且在小學附近裝設感應器,可以讀取小學生的ID卡,以方便家長掌握孩童的行蹤。
然而,相對地,在校園中使用RFID所引發(fā)的基本人權保障議題,卻也已經漸漸受到家長和人權團體的重視。然而,相對地,在校園中使用RFID所引發(fā)的基本人權保障議題,卻也已經漸漸受到家長和人權團體的重視。 2005年1月加州Sutter的一所小學Brittan Elementary School與InCom公司合作,進行一項試驗計劃,該計劃要求這所小學里的所有學生都配戴特定的名牌,該名牌上除了姓名照片等識別身分的資料外,還附有RFID芯片,芯片上的卷標記載學生的ID。2005年1月加州Sutter的一所小學BrittanElementarySchool與InCom公司合作,進行一項試驗計畫,該計畫要求這所小學里的所有學生都配戴特定的名牌,該名牌上除了姓名照片等識別身分的資料外,還附有RFID芯片,芯片上的標簽記載學生的ID。 該所小學與InCom合作進行的試驗,是以七年級和八年級的學生為對象,在這些受試驗的學生教室門口,裝上RFID感應器,當學生穿過教室門口時,感應器會將感應到的ID卡號傳到中央服務器,老師便可透過PDA觀看出缺席紀錄。該所小學與InCom合作進行的試驗,是以七年級和八年級的學生為對象,在這些受試驗的學生教室門口,裝上RFID感應器,當學生穿過教室門口時,感應器會將感應到的ID卡號傳到中央服務器,老師便可透過PDA觀看出缺席紀錄。 然而,由于這項措施事先并未征詢家長的意見,因此受到家長與美國人權團體的抗議和批評,最后,該項試驗計劃隨即因InCom的自行退出而宣告中止。然而,由于這項措施事先并未征詢家長的意見,因此受到家長與美國人權團體的抗議和批評,最后,該項試驗計畫隨即因InCom的自行退出而宣告中止。
針對Brittan Elementary School此一事件,人權團體主張:在這樣的試驗計劃下,學生的隱私權和人性尊嚴都受到侵害。針對BrittanElementarySchool此一事件,人權團體主張:在這樣的試驗計畫下,學生的隱私權和人性尊嚴都受到侵害。 除了人權保障的議題外,信息安全也是一大問題─RFID既然會讓任何持有感應器的人,都可以得知學生的身分信息和地點,反而會讓學生處于更加不安全的處境下。除了人權保障的議題外,資訊安全也是一大問題─RFID既然會讓任何持有感應器的人,都可以得知學生的身分資訊和地點,反而會讓學生處于更加不安全的處境下。 同時,也有不少家長認為,RFID所衍生的電磁波,會對學生健康造成不良影響。同時,也有不少家長認為,RFID所衍生的電磁波,會對學生健康造成不良影響。
截至2005年年底,臺北市已經有4所中小學將學生證與悠游卡合一,并且結合RFID的應用,當學生在進入學校、經過感應器時,到校信息就會以簡訊方式傳送給家長。截至2005年年底,臺北市已經有4所中小學將學生證與悠游卡合一,并且結合RFID的應用,當學生在進入學校、經過感應器時,到校資訊就會以簡訊方式傳送給家長。 臺北市研考會預計2006年便能完成北市439所中小學RFID悠游卡學生證的換發(fā),2007年會陸續(xù)完成各校感應器平臺的裝設工程。臺北市研考會預計2006年便能完成北市439所中小學RFID悠游卡學生證的換發(fā),2007年會陸續(xù)完成各校感應器平臺的裝設工程。 可見,中小學校園使用RFID至少在臺北市已經是既成而且相當值得重視的事實:在科技設施建構和應用的同時,學生的基本人權和信息安全問題應該值得一并思考相應措施??梢姡行W校園使用RFID至少在臺北市已經是既成而且相當值得重視的事實:在科技設施建構和應用的同時,學生的基本人權和資訊安全問題應該值得一并思考相應措施。
至于在大學校園里,RFID則是最可能被運用于學生身分識別的用途上。至于在大學校園里,RFID則是最可能被運用于學生身分識別的用途上。 大學往往會基于便利使用者的目的,將學生證設計成包含學生身分識別以外多重用途的卡片,不僅將各項個人信息加以連結,也使得這些個人信息得以連結至個人身分信息,倘若再加上RFID的建置,學生的信息自決權和信息安全問題,可能更加復雜。大學往往會基于便利使用者的目的,將學生證設計成包含學生身分識別以外多重用途的卡片,不僅將各項個人資訊加以連結,也使得這些個人資訊得以連結至個人身分資訊,倘若再加上RFID的建置,學生的資訊自決權和資訊安全問題,可能更加復雜。 目前有些大學圖書館也開始廣泛使用RFID:RFID的引進,固然對于便利借還書的作業(yè)手續(xù),會有相當高的正面幫助,但是,由于RFID中儲存?zhèn)€人的借閱信息,亦可能引發(fā)隱私權的顧慮,甚至因而影響個人借書時的考慮方向,不免對信息接收自由權造成影響。目前有些大學圖書館也開始廣泛使用RFID:RFID的引進,固然對于便利借還書的作業(yè)手續(xù),會有相當高的正面幫助,但是,由于RFID中儲存?zhèn)€人的借閱資訊,亦可能引發(fā)隱私權的顧慮,甚至因而影響個人借書時的考慮方向,不免對資訊接收自由權造成影響。
在校園中使用RFID系統(tǒng),是否會導致學生自主性養(yǎng)成空間的限縮,因而導致學校創(chuàng)立的目的─教育-受到負面沖擊,也是有討論的必要。在校園中使用RFID系統(tǒng),是否會導致學生自主性養(yǎng)成空間的限縮,因而導致學校創(chuàng)立的目的─教育-受到負面沖擊,也是有討論的必要。 要求學生必須隨時攜帶植入RFID芯片之身分辨識文件,則是對學生權利造成更嚴重之侵害。要求學生必須隨時攜帶植入RFID芯片之身分辨識文件,則是對學生權利造成更嚴重之侵害。 這種要求難免使學生感受到自己如同貨物一般,隨時受到掃瞄和偵測。這種要求難免使學生感受到自己如同貨物一般,隨時受到掃瞄和偵測。 這種對人予以物化行為,很可能正是維護人性尊嚴的憲法,所極力想要避免的。這種對人予以物化行為,很可能正是維護人性尊嚴的憲法,所極力想要避免的。 德國聯(lián)邦憲法法院禁止國家對人民加以編號的判決,那么,要求個人攜帶存有RFID芯片之文件,是否更顯示出對人性的極度不尊重呢?德國聯(lián)邦憲法法院禁止國家對人民加以編號的判決,那么,要求個人攜帶存有RFID芯片之文件,是否更顯示出對人性的極度不尊重呢? 校園理應是教育的場所,為了達成教育的目的,難免有時必須限制學生的權利,然而,即使如此,將RFID技術普遍應用于校園當中,是不是一個培養(yǎng)民主自由社會良好公民的方式?是不是真正有助于教育目的之達成?茲事體大,值得大家一起思考。校園理應是教育的場所,為了達成教育的目的,難免有時必須限制學生的權利,然而,即使如此,將RFID技術普遍應用于校園當中,是不是一個培養(yǎng)民主自由社會良好公民的方式?是不是真正有助于教育目的之達成?茲事體大,值得大家一起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