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用

技術

物聯網世界 >> 物聯網新聞 >> 物聯網熱點新聞
企業(yè)注冊個人注冊登錄

分歧不斷,雙向解綁,小米IoT生態(tài)鏈“玩脫了”?

2022-08-30 21:38 物聯傳媒
關鍵詞:小米

導讀:近日,云米科技發(fā)布截至 6 月 30 日的 2022 年第二季度財報,報告期內,云米實現營收 9.24 億元,同比下降 44%。

近日,云米科技發(fā)布截至 6 月 30 日的 2022 年第二季度財報,報告期內,云米實現營收 9.24 億元,同比下降 44%。財報顯示,云米的IoT @ Home產品組合2022第二季度收入5.245億元,同比下降54.2%(2021年同期為11.463億元),下降主要原因為小米品牌掃地機器人的銷售完全中斷,以及一些品類的SKU調整。

60ce14aa0d9eacee07b1590f5d3d6715.jpg

近幾年,小米IoT生態(tài)鏈上孵化出來幾大企業(yè)紛紛上市,而在上市之后也紛紛在開展著“去小米化”工作。其實“去小米化”的理由很簡單,并非所有企業(yè)都愿意做小米的ODM,或成為下一個小米。而小米也在不斷減持這些企業(yè)的股票來配合著該工作。

這其中有三個問題讓人好奇,第一是各企業(yè)的“單飛”,是否證明小米的生態(tài)鏈正在斷開?第二是為什么小米不排斥它們“單飛”?第三是這些“單飛”的企業(yè)現狀如何?接下來,本文就這三個問題依次分析,一窺小米及其生態(tài)鏈上的企業(yè)如何走智能家居這條坎坷路。

割裂的智能家居

小米的模式成功了嗎?

智能家居一直處于“概念很豐滿,落地很骨感”的狀態(tài)。目前很多互聯網廠商和家電廠商都在“圈地筑墻”各玩各的。但割裂的生態(tài)體系既阻礙了市場的增長,也影響著消費者的體驗。

從技術和市場的角度看,這種割裂分為兩層,第一層是軟件平臺、硬件設備及通信協議的割裂;第二層便是各品牌間的割裂??梢哉f,從技術到市場上,每一家都想多分一杯羹,也形成了山頭林立各自為政的景象。

但也不乏有企業(yè)在試圖解決這種割裂問題——比如小米從生態(tài)鏈入手的“投資+孵化”模式。

在這套模式成型之時,小米也嘗試過向傳統家電廠商尋求合作。2014年,小米就與美的、飛利浦、奧克斯等企業(yè)合作,但大多都剛開始便停滯不前。以小米與美的為例,二者除了在i青春空調系列產品有合作,之后便再無更多智能家居、生態(tài)鏈或互聯網相關新品出現。甚至在2016年7月,美的還攜手華為布局智能家居,“拋棄”了小米。

當時有家電行業(yè)分析師指出,小米與美的之間關系轉變個中原因比較復雜,在這些家電產品上,小米一直堅持“性價比”優(yōu)勢,以低價對家電市場進行“攪局”,而小米全面進軍家電,對美的形成競爭關系是主要原因。

image.png

但當時尋求合作已經是小米的Plan B。2013年底,小米“投資+孵化”的模式就已成型。

具體方案為:篩選出一批做大類目(市場足夠大)產品、符合小米調性且適合“米粉”的中小公司,小米投資入股并納入小米生態(tài)鏈,占股不超過百分之40,保留企業(yè)的決策權以及獨立性,然后傾斜小米公司的資源,扶持其發(fā)展。這樣就使得小米間接擁有了產品的研發(fā)設計能力以及生產能力。

此后小米設計了米家這一軟件平臺,徹底彌合了軟件、硬件、通信協議和品牌之間的鴻溝,有效解決了智能家居的割裂問題。用戶不用下載多個App,同時,雖然小米拿下了大部分市場,但卻不會構成壟斷。

事實證明,這個模式的可行性很高。有人比喻,此時米家更像雜貨鋪,而被它投資的企業(yè)就是供貨商。米家在國內市場的地位,可以比之于在某小區(qū)極受歡迎的一間雜貨鋪。但如今依靠小米資源上市的“供貨商”在不斷“單飛”,不禁讓人好奇,小米會著急嗎?為什么還積極減持股份?

這其實也是該模式很特殊的一點,它叫“投資+孵化”,而不是“投資+捆綁”。也就是說,這個模式形成之時,小米就沒想過把這些“供貨商”留下來,“單飛”是必然趨勢。而要談及“單飛”的原因和方式、小米的反應,可以從雙方不同的角色出發(fā)。

供貨商與雜貨鋪的思路不同

創(chuàng)業(yè)者與投資者的觀念不同

簡單來說,如同供貨商和雜貨鋪的關系,雙方對產品的要求和看法不同,雖都是在想辦法賣出產品,但各自有不同的運營思路。同時,供貨商也不可能只給一家雜貨鋪供貨,即使那家雜貨鋪足夠強大。

58b0f1df88e8ceda879d9a33cc5fb9b7.jpg

這些得到小米扶持并上市的企業(yè)們“單飛”的原因大致分為三點。

第一,需要更多的毛利及更大的市場。作為生態(tài)鏈的主導者,小米要求硬件業(yè)務利潤不超5%,導致生態(tài)鏈企業(yè)的利潤很低。而生態(tài)鏈硬件企業(yè)們一開始都以“利潤換市場”,前期可以通過精準定位受眾并快速拿下市場。不過在中后期建立自有品牌更為重要,畢竟這不單市場能力的體現,更是利潤的來源。

第二,不想也不能過度依賴小米。分析人士指出,從股權結構看,各生態(tài)鏈企業(yè)是獨立的;但就渠道端而言,生態(tài)鏈企業(yè)的大部分營收都依賴于小米,甚至在過去幾年小米是某些企業(yè)的唯一大客戶。然而,過度依賴大客戶會給企業(yè)帶來危機。尤其長期以代工模式生產制造,在生態(tài)上對小米的強烈依賴的企業(yè)們,自主品牌產品常常在市場中難以立足。

第三,難以避免的分歧。以綠米和米家在通信協議上的分歧為例。綠米產品所用的Zigbee一定要網關,但米家認為,用戶在購買設備后肯定不想再去買個網關。并且隨著藍牙Mesh協議的出現,任何藍牙設備都能當作網關,米家更有理由和綠米道別了,而綠米也是高興地離開并投向了Matter的懷抱。

另一方面,各企業(yè)“單飛”的方式也大致相同。首先要避免和小米進行正面交鋒,也就是不做競品,但是作為已有主線產品的企業(yè),短期內很難造出另一場景的新品。于是不做競品且提高利潤的方法,就是定位中高端和境外市場,這也是大部分企業(yè)的選擇。另外也有如綠米這樣擁抱Matter試圖公平競爭自成一派的企業(yè)。

說完作為“供貨商”和創(chuàng)業(yè)者這類被小米扶持起來的企業(yè),接下來可以說一說作為“雜貨鋪”和投資者的小米。

首先,使用“投資+孵化”模式的原因有兩方面。一方面是智能家居產品種類繁多,小米無法親自造出如此多的品類;另一方面是在初始階段也不具備相關產品的研發(fā)能力。如果自己成立公司來做不但成本高,還將面臨其他廠商的打壓。而基于此模式,小米能通過最小的成本使自身擁有相關產品的研發(fā)生產能力,并且加上小米本身的渠道等資源,可以更好的把產品賣出去。

該模式在前期既扶持了投資的企業(yè),又壯大了小米本身,形成一個雙贏的局面。

288b0d610e8063e11d42848eb02ee6e4.jpg

而在中后期,從各企業(yè)“單飛”的方式可以看出,企業(yè)們都在向中高端及境外市場進發(fā),鞏固了小米在普通大眾和國內市場的地位,如果小米當初讓它們自己殺出一條血路走到今天,那大家難免會成為競爭對手。

此外,“投資+孵化”模式的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性極強,它如流水線一般不斷地把企業(yè)送上市。這也是小米絲毫不怕這些企業(yè)“去小米化”的原因——小米能帶出一批企業(yè),就能帶出更多。比如過去華米大力“去小米化”期間,小米智能手表的代工已交由一家叫龍旗的企業(yè)。說通俗一些就是“你不干了有的是人干”。

截至2022年6月30日,小米共投資了超過400家公司。也就是說作為一個雜貨鋪和投資者,它的觀念已經不同于立項目做產品搞工程的企業(yè),它的目的或是吃到每一個“供貨商”高配(上市前期)產品的紅利。

bea5f96c2a1a96364d1736c29671e1a4.png

2022年小米在IoT領域投資(來源:物聯傳媒整理)

可以說,小米的“投資+孵化”模式,給人以“沒有企業(yè)永遠年輕,但永遠有企業(yè)年輕著”之感。而該模式給小米帶來的角色轉變,更是提供了一條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道路。不過話說回來,那些不斷“單飛”的企業(yè)們,現狀又如何呢?

幾家別離幾家留

幾家歡喜幾家愁

“單飛”之后,各企業(yè)有的在逐步鞏固自身品牌,有的在經歷著危機,也有的重回小米的懷抱。本文就幾家小米生態(tài)鏈上的上市企業(yè)進行分析,包括華米、云米、石頭、九號,通過企業(yè)們來自小米銷售的收入占比,境內外收入占比,以及各品牌口碑上的情況,同時從各家針對的產品領域,分別討論各企業(yè)的現狀。

061d8ce81a94ff6355ef15a92f7e4365.jpg

與小米關聯的收入占比(來源:物聯傳媒整理)

首先是華米,華米有兩大類業(yè)務,一是以小米手環(huán)、體重秤為主的小米生態(tài)鏈業(yè)務,二是以Amazfit和Zepp品牌為主的自有可穿戴品牌業(yè)務。根據市研機構IDC的報告,2021年華米科技自有品牌成人手表出貨量已躋身全球前五。但由于可穿戴設備與手機的天然捆綁價值,手機廠商在不斷入局可穿戴設備??梢岳斫鉃椋A米離開小米后將面臨的不止是可穿戴廠商,還有各大手機廠商的競爭。2021年10月,華米表示與小米公司的戰(zhàn)略合作協議將再延長三年。

第二是云米,2022年上半年,云米營收16.36億元,同比下降43.85%,雖然從財報上看是在實施“去小米化”行動導致。但從口碑上看,類似“云米冰箱強制播廣告”、“只要給錢就貼牌”的新聞已透露出云米正在面臨危機的信息。據專業(yè)人士分析原因有兩點,其一是產品定位上的模糊,云米在軟硬件上將自己夾在了互聯網巨頭和家電巨頭之間,其二是瘋狂出貨和擴張背后的輕資產模式,很難在產品和服務質量上有所保障。

第三是石頭,石頭科技的“去小米化”相對成功。2021年,石頭科技自有品牌收入為57.67億元,占營業(yè)收入的比重為98.8%,基本擺脫了“小米貼牌”的形象。并且,石頭科技的境外收入達到了33.64億元,占營業(yè)收入的比重為57.63%。不過石頭科技境內市場卻逐步萎縮。2019-2021年,其境內收入分別為36.23億元、26.62億元、24.73億元,分別同比下降26.53%、7.1%。

第四是九號,在“雙向解綁”過程中,九號過得比較平穩(wěn)。2022年上半年來自小米定制產品的分銷收入為7.32億,同比下滑59%,占比降至15%,雖然同比2021年上半年業(yè)績近乎停滯增長,但九號公司對小米的依賴程度已逐漸降低。同時九號公司2022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為24.84%,同比提升2.11%。并且,九號公司CEO王野稱,公司8成以上終端用戶在歐美,目前已有不少新品推出。有分析人士認為,九號在高端市場品牌地位穩(wěn)固,但規(guī)模效應還有待提升。

而反觀小米,2022年第二季度,其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為198億元,環(huán)比增長1.7%。生態(tài)鏈各企業(yè)的“單飛”貌似對其影響不大。不過財報也提及,境外市場收入受到全球通貨膨脹等宏觀經濟因素影響,滑板車、掃地機器人等非生活必需產品需求同比下滑。

可以看出,生態(tài)鏈上的各企業(yè)過得有好有壞,并且都難以避免地在經歷著離開小米的陣痛期。不過對于小米而言,在這種生態(tài)鏈模式中的收益已相當高,無論“去小米化”執(zhí)行得如何,對它影響都不大。

結語

為解決智能家居的割裂問題,除了小米的生態(tài)鏈方案,還有華為的1+8+N模式。這種模式有點類似蘋果的Homekit,通過在入口級消費電子產品中嵌入操作系統,進而逐漸完善智能家居的生態(tài)鏈。不過該類模式也是以企業(yè)利益為中心,并非單純?yōu)榻鉀Q割裂問題。

要說純粹為解決割裂問題的方案,目前的Matter協議便是眾望所歸。跨過硬件、軟件、通信協議,直達品牌,只要是入駐的品牌,就可以用Matter實現互聯。它可以通過連接各品牌下的網關,進而連接到網關下的設備。

Matter對一些既做設備又做平臺的廠商而言是有利的,因為更加公平。用戶怎么選,完全憑產品本身和其服務質量決定。但對小米是有一定不利的,花了大量時間精力經營下來的國內市場,一瞬間就需重新和其他軟件平臺競爭。目前小米也已加入了Matter,后續(xù)的發(fā)展情況,還有待觀察。